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生命禮俗」係一個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從出生、成年、結婚到終老,都有一套運作模式,久之成俗,並成為生活一部分,裡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哲理與生命史觀,這是人生極為重要的生命議題,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極具特色的文化課題。為此,本專輯(第7輯)特以「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為題,規劃出版《臺南生育禮俗研究》(吳建昇、陳志昌)、《臺南嫁娶禮俗研究》(張耘書、鄭佩雯)、《臺南喪葬禮俗研究》(楊士賢)、《臺南牽亡歌陣研究》(吳碧惠)等4書,廣泛調查研究大臺南生命禮俗的種種樣態,藉此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為這個時代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及其多元現象。
除此之外,為豐富「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內容與內涵,本專輯也特別規劃《臺南請水儀式研究》(周宗楊)、《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吳明勳)等兩書,全面探討大臺南請水與過火民俗的諸多樣貌及其儀式意義,呈顯大臺南更為多樣的信仰文化,展現城市治理與文化發展的人文特色。
本專輯所邀請執筆的寫手,都是該議題的學者專家,長期浸染其研究領域,已多有掌握相關資料,再經一年的調查研究,更能精準的梳理出每一主題的來龍去脈、豐富內容及其文化詮釋,皆值得一讀。
「大臺南文化叢書」以接地氣的心情,長期規劃出版在地文史專書,每一年幾乎都是規劃中、研究中和出版中等三位一體的同步進行,從不間斷,因此,2010年縣市合併後迄今短短9年間,這套叢書已出版54冊,委實為「臺南學」奠下基礎;未來,文化局一本初衷,繼續出版優良史書。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走上美麗與哀愁之路
死亡一直是人生最大一件事,靈魂的滅與不滅,科學無法證「無」,也無能證「有」,於是這些哲學命題,擺盪在有限、無限、腐朽、永恆、逃避、面對等等理念與態度之間。宗教給了人們直接的答案,有靈魂就有神,有神就有天國,天國、人間的相對於焉生成,然後宗教似乎自自然然地存有了。臺灣民間信仰裡與天國相對的還有地獄,將善與惡的下場做個清楚劃分。
無論天國還是地獄,都架構於人間實況,然而人有多重面貌,事有多種狀況,善惡難截然劃分,因此是善是惡又落入了哲學窠臼。不過死亡一事有這麼複雜嗎?人一死,人間事一了百了,陰間事對一個「生手」而言,完全陌生又幽黯的世界該何去何從呢?「好命的亡魂啊,不用怕,你孝順的子女為你找來我們牽亡歌陣,三姑娘媽會帶你走過陰間各平順或艱險的路關,我們陪你過溝過隙,陪你上山落嶺,為你燒錢獻紙打發守關兵卒,走完陰間路,送你直上天國,不必再受輪迴之苦。」一切善惡、罪愆交給宗教執事人員來處理,身後將一身清白至極樂世界享福!喪事功德就是在處理這些問題,但牽亡歌陣不處理枝枝節節的事,直接用唱念與歌舞陪伴亡魂到極樂世界。感覺像一場極精簡的超度功德,又充滿溫情,讓你又哭又笑。孝眷信了,悲傷心情獲得平撫與安慰;不信,至少看一場美麗的歌舞劇,過程中還讓人盡情哭泣,宣洩滿心的傷痛。信與不信都讓牽亡歌陣趕走靈堂的陰森恐怖形象,讓左鄰右舍知道亡靈是受到重視的,是好命的。
非常感謝黃文博校長邀我加入這次的田野調查寫作行列,在我看了北部與南部的喪事功德法會之後,來記錄宗教與藝術結合的牽亡歌陣,雖然和死亡有關係,但一點都不會陰森恐怖,雖然記錄過程較為艱辛,跟隨不同牽亡歌陣起早趕晚,走山巔行水湄,常常情緒受到歌團製造的氣氛感染而悲傷難過,但是一路走來始終帶著興奮愉悅,因為不僅記錄一個走在消失邊緣的宗教藝術,為維護與保存盡一點棉薄之力,也讓我多年來在民間信仰與傳統藝術的紀錄上多了解一種結合的方式,多接觸一些民俗,也擴大了研究領域與視野。
在尋找團隊與訪問過程中,要感謝很多人的協助。當一接到任務,立刻從臉書上尋找到林宗範這位年輕人,感謝他不藏私地提供不少資訊與資料,以及讓我一直當作敘述與研究典範的風中燈牽亡歌團,建立對牽亡歌的初步了解以及後續的延伸。
林宗範藝師介紹他當正職的團隊,是我訪問的第一團,團主楊素卿及其他團員都給我非常多的協助,對我的問題給予儘可能地回答,或者介紹其他更了解的人讓我有機會去訪問。對於一個「新手」而言是個很大的鼓舞。
再感謝林宗範約我一起去訪問藝師周玉香,她對牽亡歌在善化的情況知之甚詳,更感謝周藝師毫不吝惜地提供她所知的一切,並讓我去看她在善化的演出。也因這場讓我接觸到黃美月藝師,讓我對牽亡歌的看法又翻新了一層。宗範又介紹他的師傅陳松男藝師,他的記憶力以及唱作俱佳,讓我收穫良多。
利用臉書找到的還有林雪鳳與高美枝,這兩位辛苦的女團主兼法師都爽快地答應接受採訪,從她們那邊得知跟牽亡歌高度相關的牽亡內容與表演的腳步手路,感謝她們不吝惜地教導與提供資料。另一位要感謝的女團主張玉嬋和她先生葉再傳,她更在私下唱牽亡歌不容易聽到的內容讓我們錄影,讓我既驚且喜。
在路上看到牽亡歌棚而追到謝麗玲與吳川貴賢伉儷,喪葬陣頭他們幾乎可以統包,感謝他們讓我也看到告別式陣頭如何搭配結合,並領略到喪事陣頭的精采,與他們搭配的請主是黃文夏道長的禮儀社,感謝黃道長的支持,讓後續新加坡電視台的採訪順利,讓牽亡歌揚名國外。
找尋歌陣不太容易,找到了也未必願意接受採訪,所以多數透過道長、法師或禮儀社介紹,部分由牽亡歌藝師介紹他所參與的其他團,如當法師的李財榮與唱跳俱佳的蔡麗青兩位藝師,以及禮儀社負責人林福特先生,非常感謝。
感謝廖志瑋道長介紹他的小舅子蔡水琴藝師,他接的團多,又是在我對牽亡歌還懵懵懂懂的時期,所以跟他跑了一些地方,除了更熟悉牽亡歌之外,也看到不同地方的人對牽亡歌的不同態度跟看法。非常感謝蔡水琴藝師對我多次打擾的指導與照顧。他還介紹王月霞和商英琪兩位藝師的團隊,讓我見識更多,也感謝王、商兩位藝師不嫌棄,提供很多資料。
感謝王鵬榮道長介紹杜糖榮藝師,他的團是本淵寮老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學問。
感謝黃登煌法師介紹蔡春和藝師,讓我看到善化和下營風格如何融合在嘉義的牽亡歌中,也感謝蔡春和藝師在我多次打擾之下熱心而有耐性地提供過去我沒打聽到的相關資料,以及牽亡歌調等問題。
陳碧華藝師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我們在普度法會上相遇,感謝她讓我見識了宗教意味非常濃厚的下營系統團。
另外非常感謝樂師魏群峰先生提供並教導我們認識牽亡歌樂曲與歌詞內容,彌補我們的不足。
感謝卓瓊華藝師熱心帶我們去找到顏龍海藝師,海師不藏私地公開他的牽亡歌本,才能有本書豐富的內容。感謝鐘秋美以及詹錦輝夫妻,讓我們知道牽亡歌界另一個精彩豐美的世界。
還要感謝鍾庚辛、李安雄、鍾永枝、鍾旭武、陳龍慶、陳又正、林又廷等等諸位道長,以及李訓仁、黃瑞村等等諸位法師的協助,讓我工作順利而且增長知識見聞。以及本書所出現名字的諸位專家、學者及藝師們,都是本書的貴人。
這本書能完成,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一連串的田野調查,就是一次次的動員,希望此書不會讓人失望,在大家熱情的貢獻智慧之下,希望此書能真正呈現大家的智慧結晶。謝謝!!
吳碧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