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生命禮俗」係一個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從出生、成年、結婚到終老,都有一套運作模式,久之成俗,並成為生活一部分,裡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哲理與生命史觀,這是人生極為重要的生命議題,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極具特色的文化課題。為此,本專輯(第7輯)特以「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為題,規劃出版《臺南生育禮俗研究》(吳建昇、陳志昌)、《臺南嫁娶禮俗研究》(張耘書、鄭佩雯)、《臺南喪葬禮俗研究》(楊士賢)、《臺南牽亡歌陣研究》(吳碧惠)等4書,廣泛調查研究大臺南生命禮俗的種種樣態,藉此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為這個時代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及其多元現象。
除此之外,為豐富「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內容與內涵,本專輯也特別規劃《臺南請水儀式研究》(周宗楊)、《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吳明勳)等兩書,全面探討大臺南請水與過火民俗的諸多樣貌及其儀式意義,呈顯大臺南更為多樣的信仰文化,展現城市治理與文化發展的人文特色。
本專輯所邀請執筆的寫手,都是該議題的學者專家,長期浸染其研究領域,已多有掌握相關資料,再經一年的調查研究,更能精準的梳理出每一主題的來龍去脈、豐富內容及其文化詮釋,皆值得一讀。
「大臺南文化叢書」以接地氣的心情,長期規劃出版在地文史專書,每一年幾乎都是規劃中、研究中和出版中等三位一體的同步進行,從不間斷,因此,2010年縣市合併後迄今短短9年間,這套叢書已出版54冊,委實為「臺南學」奠下基礎;未來,文化局一本初衷,繼續出版優良史書。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對於生命的誕生,從混沌未知開始,就包含著許多人的期待和希望,人們在進行求子傳嗣、敬重胎神、拜契護身等各種儀式活動中,也讓生命一直受到諸神的眷顧與保佑。而自古以來為慶賀寶寶的來臨,無論是「滿月」、「命名」、「度晬」、「貫綰」等,在每項儀式及禮儀之中,其實都蘊含著對新生命無限期許與祝福,期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順利長大,乃至未來成家立業、飛黃騰達。這種由民間約定俗成的傳統生育禮俗,一直是人們遵循的規範與方向,進而形成迎接新生命誕生的生育禮俗,成為富有意義非凡的禮俗文化。至於臺南地區,這是漢人在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在日治初期以前向為臺灣首善之區,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常民文化,在生活、信仰與社會組織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保留著歷史相傳下來的各種傳統習俗,這些傳統不僅具有在地特色,可以呈現區域性文化特徵,且其歷史發展與文化現象,也頗能作為臺灣傳統文化的代表。
2014年,當我在執行「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的那一年多,剛好就是兒子從懷孕妊娠,再到生產、滿月、四月、周歲的時候,當時我們就遵循著古禮進行著各種儀式,也謹慎不去觸犯各項禁忌,雖然儀式、禁忌眾多而繁複,卻也有許多富在地性而有趣的地方,且發現到臺南各地方也有一些差異。所以在當時就想過將此一研究成果出版,因為這將不僅會是一本介紹民俗文化的書籍,其實也可以是一本有趣的工具書。
這本書的付梓出版,可以說是這一項心願的達成,雖然一部分內容為前述我在2014年所主持「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的研究成果,不過更多地方是好友陳志昌學棣的田野資料與研究分析,並由其進行全書的編輯整理工作。這本書針對臺南地區的「生育禮俗」,進行詳實且深入的調查研究,藉由盤點臺南地區相關生育禮俗儀式,爬梳整理出其歷史緣由與發展變遷,且能完整呈現出各項儀式與文化現象。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書籍,可以讓我們在細數養兒育女的各項儀式中,一點一點地解析其背後的存在意義與文化內涵。
吳建昇
作者序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說個不怕大家笑的故事:當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孩子與母親都關在家裡房間「做月內」。孩子氣質比較親人,所以需要抱著她才願意入睡,還記得我抱著她,輕輕搖晃的唱歌,看著稚嫩的臉龐,想到她以後長大成人婚嫁離家,突然心裡一陣酸,於是就紅了眼眶。然後…我就被孩子的媽媽訕笑,一直笑到現在,孩子都做完「十六歲」,常還被拿出來說嘴。
這段的幾年間,經歷自己及親友孩子的生育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拜契、貫絭、換絭、收驚、拜天公、出姐母亭、脫絭、作十六歲…等。想來自己是駑鈍的學術門外漢,能研究的多半是身邊週遭可見題材,能書寫的往往必須自己親身體驗經歷。不過想想也是不賴,如果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新生命誕生,觸動了研究的心思,也許對於生育禮俗的感受,端如清風一抹,涼爽吹拂過而不知。因為生活裡禮俗的實踐,觸動追尋的念想,所以才有這十多年來的資料蒐集、觀察思辨後的書寫。某種程度來說,研究者的研究題材與生命歷程,看來可能會有著關聯,書寫成果更是種陳述生命。
感謝大臺南文化研究叢書主編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更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提供機會,讓自己可以從歷史、民俗研究的觀點來書寫生命,寫下這段參雜交融個人及這塊土地的生活史,更是寫下孩子們教會我的點滴事。
陳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