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e of Mind 心之所向
004 發刊言 Foreword
008 台南的時序 Calendar
Overview 概論
011 台南的數字 Statistics
012 台南經濟 Economy
013 台南日常 Daily
014 台南的地圖 Map
A
Affairs 地方事務
018 地景 Landscape
循著古蹟與城市紋理而來的公共建築
020 信仰 Faith
祈福的力量,廟宇祭拜的起源與延續
廟埕新氣象,廟廟市集與大觀音亭興濟宮
024 飲食 Food
為水果提筆的一人編輯室
食物背後的餘裕和平衡
關於等待、緩慢與耐性的時間觀
台南的美味早餐
B
Business 經濟、商業活動、品牌
034 地方特色 Local Features
虱目魚 尊重一尾魚的價值
關廟麵 承載地方記憶的日曬美味
038 地方品牌 Local Brands
舊振南 揉進台南的講情重義
和明紡織 將地方風土織進布料
C
Culture 文化、空間
044 台南的文化空間 Cultural Spaces
臺南市美術館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立臺灣文學館 / 千畦種籽舘
052 台南的書籍 Books
《民俗台灣復刻版》/《35風華造府城》/《林百貨: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
054 台南的音樂 Music
《台南》謝銘祐 /《佇台南》東京中央線 /《貳零壹捌》晨曦光廊
056 台南的電影 Films
《運河殉情記》何基明 /《不倒翁的奇幻旅程》林福清 /《無米樂》莊益增、顏蘭權
D
Design & Craft 設計、工藝
059 地方工藝 Local Crafts
天冠銀帽 / 府城光彩繡莊 / 潘岳雄 / 左藤紙藝薪傳 / 信二竹店
070 設計與藝術團隊 Creatives
唐草設計 / 都市藝術工作室
T
Travel & Food 旅行、食物
084 景點Spots
原台南水道 / 牛埔夢幻湖
088 咖啡店Cafés
甘單咖啡 / 曲屋咖啡 / 鬼咖啡
094 風格店 Shop
鳥飛古物店 / 香蘭男子電棒燙
098 酒吧 Bars
Bar Home / 蘿拉冷飲店
102 餐廳 Restaurants
阿霞飯店 / 島旬
106 書店Bookstores
林檎二手書室
108 旅宿 Accommodations
U.I.J Hotel & Hostel / 謝宅 / 快活慢行
L
Living & People 當地生活、人
124 美好的人 Beautiful people
顏振發 / 謝銘祐 / 葉東泰 / 李佳珊 / 廖于瑋
136 當地生活 Local Living
謝欣曄 / 毛鈺婷
E
Edits 編輯
140 主編之旅 Editor's Trip
與文物修復師蔡舜任的賞鳥之旅
142 屬於台南的美好事物 The Finer Things in Tainan
一棵供所有人乘涼的老樹 / 住在廟旁一晚的體驗 / 一間從小吃到大的老店 / 與城市共存的老城門 / 在傳統市場尋覓美味的樂趣 / 一間有陽光灑落的圖書館 / 一間營業至近午夜的水果店 / 一份閃耀盛夏光芒的芒果冰 / 距離市區只要20分鐘車程的大海
148 地方策展談 Curating Tainan
台南文文仔火,埋藏在時光皺褶裡的文化重量
150 專欄 Column
時代與台南 詹偉雄
152 編輯後記 Epilogue
Plus 附錄
075 台南的伴手禮 Gifts from Tainan
078 台南物產採集、便當計畫 Tainan Produce & Recipes
115 地方講座 The Talks
|書序|
關於本地
「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的初衷在於探究地方的本質,試圖跳脫傳統經濟導向的思維,透過編輯團隊對於地方的內容採集與價值取捨,希望挖掘出屬於地方「最野、最現代」的一面。
隨著時代的不斷演變與人們生活意識的趨向成熟,地方生活的面貌與可能性也已隨之改變。我們期待透過此系列刊物的內容採集與製作,發掘出那些在地方上努力實踐與定義美好生活的人們及事物,嘗試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一步開啟在地方生活的各種想像及可能性。
本地的探索其實也是一個自我存在價值的探索,我們相信只有透過親自用身體去感受、去思考,或許我們才能再次找到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連結。也或許只有透過每個個體找到真我的過程,才能進而找到我們身為一個人的共同價值,也才能重新去發掘認識我們脚下的這塊土地,並願意共同去捍衛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方式,即使是一件很小很美的事。
我們必須不斷的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帶我們回到原點,並第一次認識這個地方。-T.S.艾略特
─ 總編輯 李取中
序言
台南市美術館二館在2019年一月底開幕了,由日本建築師坂茂操刀設計,以白色盒子層層堆疊為意象,地點就落在熱鬧的市中心,而當外地人以新地標一詞為台南定義這座建築時,走進台南,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聲音──有的人以行動支持參與、有的人持樂觀態度觀望、也有一些人早耕耘藝術領域多年,因此用更謹慎的標準檢視著。對我來說,這些對話都反映台南人對生活有很高的意識、自信與包容。
或許你也曾經感受過──在專賣一樣食物的小店,感受數十年如一日、把簡單做到極致的偏執;在只開特定時段的咖啡店,體會店主對保有生活節奏的不妥協;或在老店第三、四代身上,看見在傳承中求新求變的企圖心。這些態度的背後,是台南人對時間高度的掌握與理解,就因為懂得處理時間,這座即將建城400年的城市,時時刻刻望向未來。
採訪近一個月,我們在多數台南人身上都發現這樣的特質,他們就像一顆種子、一棵大樹或一棟建築,用一段長遠、甚至接近一生的時間,思考並探究自己與所在城市的關係,造就台南讓人心神嚮往的特殊性格。
期待本書能讓讀者深入了解台南的不同面向,並對地方樣貌有更豐富的想像,進而把養分帶入生活,去感受、挖掘所處之地的潛力與魅力。
─ 主編 胡士恩
|內容試閱|